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对于选调生而言,当下正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期”,更是拔节生长、干事创业的“黄金期”。广大选调生要发挥青春“澎湃动能”,不畏“学海广”“条件苦”“村路远”,在基层这个“练兵场”“大熔炉”中历练提升,为“生力军”成长为“顶梁柱”打下坚实基础。
青春不畏“学海广”,在“理论武装夯基础”中积蓄破题之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拥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对农村发展的趋势、基层工作的导向才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找准“症结点”、切准“破题处”,面对日益繁重的基层工作,“紧抓学习”是快速适应当下形势任务的有效方法。要想学有所成,就必须永不自满,广大选调生切忌“刀枪入库、马归南山”,要不畏“学海广”,保持“空杯心态”,多去“农家书屋”看看书,登录“学习强国”打打卡,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包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夯实理论之“基”,补足精神之“钙”的过程中储备“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破题法”,提升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水平。要注重创新理论的“吸收”,更要注重创新理论的“转化”,广大选调生要着力使理论学习成果在推动改革发展上见效,实现理论创新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实践创新“同频共振”,推动“学”与“干”精准对接。
青春不畏“条件苦”,在“同吃同住同劳动”中保持心系人民。深入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青年时期的习近平离开家门,扎根梁家河七年,度过基层的“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培养出了深厚的人民情怀。眼睛贴近地皮,才能看见草根,只有了解群众、热爱基层,才能更深刻地体会民生何以为“国之大者”,认清我们肩上的“担子”“责任”究竟有多重、多沉,前进的脚步才更加扎实,干事的双手才更加有力。先当好“村里人”,才能干好“村里事”,广大选调生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不畏“条件苦”,挽起裤腿下地,撸起袖子干活,以汗水为墨,在广袤大地上写下自己对“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农业生产的认识、对“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基层工作的见解,于同甘共苦中站稳“群众视角”,学会“群众思维”,永葆“群众至上”,以“知三农”涵养“爱三农”的情怀,树立“兴三农”的意识,将对群众、对基层的热爱转化为推动工作开展的“不懈动力”。
青春不畏“村路远”,在“解决千门万户难”中践行履职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都要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群众有所需、有所求,我们就要有所为、有所应,选调生作为群众“身边人”、基层“服务员”,更要一以贯之抓好民生服务工作,急百姓之所急,忧百姓之所忧,做好紧密联系群众的生动实践。广大选调生切莫畏惧“村路远”,让“翻山越岭”“爬坡过河”之难阻挡我们敲开“万户门”的脚步,要保持恒心、决心,深入“房前屋后”“街头巷尾”,翻遍家家“难念的经”,摸清基层“痛点堵点”,鼓足“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干劲及时将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民生热点”事项办好办到位,以“手起刀落”的效率斩断问题“乱麻”,让群众能早些解开心中“疙瘩”,将驻村工作成效体现在群众“可感、可及、可触”的实事上。要保质保量做深做细为民服务,在群众工作过程中多听听“抱怨”“唠叨”,抠细节、下功夫,及时改进自身、补短提能,确保工作真正紧扣“群众满意”这个得分点,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委组织部 王圳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选调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