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征程上,年轻干部重任在肩、大有可为,必须牢记初心使命、顽强拼搏进取,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广大青年选调生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当常思“青春易逝,韶华不为少年留”之憾,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强烈的“三农”情怀和担当,戴好“金斗笠”、挑着“金扁担”、执稳“金镰刀”,用过硬的“助农”成果,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点亮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村山”盛景。
头戴“金斗笠”,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求是心”汲取“信仰”力量,将“惠农政策”传往“村”山。“韭菜开花一竿子心,戴上斗笠当红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顶斗笠既能遮阳挡雨,又能扇能枕、一物多用,伴着红军将士走完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而今新征程赶考之路,道阻且长,唯有赓续红色基因,秉承奋斗精神,戴好政策理论“金斗笠”,方能无惧基层风雨、行稳致远。广大青年选调生要将政策落实在基层、造福于百姓作为首要任务,勤学党的政策方针,悟透党的创新理论,熟知惠农利民政策,学会从复杂局面里厘清工作方向,从会议文件中总结方法经验,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水平;要勤谋上情下达之策,善用“方言土语”,杜绝“表面功夫”,以“腹含墨水”“胸有成竹”之态,既做“政策通”,也做“多面手”,带领百姓跟着国家大政方针踏步向前,在一次次“翻山越岭”、一项项“民生清单”中,把党和国家的政策一笔一捺地写在群众一张张“笑脸”上,绘入“村山”盛景中。
肩挑“金扁担”,以“甘把青春献基层”的“公仆心”汲取“实干”力量,将“助农科技”送往“村”山。“面朝黄土背朝天,整天只为三餐忙”。这便是过去农民种地的真实写照。随着农业“新科技”的出现,“镐锄镰犁”逐渐退场,更多农民得以从传统农耕模式中解放出来。广大青年选调生要抢抓科技兴农革命机遇,挑好农业现代化这根“金扁担”,提升现代科技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依托技能培训载体,帮助农民创新思维,用好科学技术这一“新农具”,破解农业发展“困局”,提升致富创富能力,带领广大农民搭乘“数字农业”“电商营销”的“小火车”,跨过科技助农的“最后一道坎”。要主动褪去“西装革履”,穿戴“蓑衣斗笠”,扎根基层沃土,走遍田间地头,将党的好政策、农机使用方法、田间管理技术等理论政策、专业知识等“送学上门”,帮助农民解锁“土特产”出山“秘籍”,紧密联系学历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助其完成现代“新农人”蜕变,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全力保障“颗粒归仓”。
手执“金镰刀”,以“清风两袖朝天去”的“廉洁心”汲取“奉献”力量,将“治理新路”修往“村”山。”镰刀之“镰”,右“廉”意之廉洁,左“金”寓钢铁本质,属刚直不阿。它担当作为,割谷万担,粒米不沾,所到之处,寸草不留,正所谓“芟馀禾稼连云远,除去荒芜捲地空”。当下,乡村治理路上仍是“丛林荆棘”,诸如留守妇女儿童、养老、空村等“老大难”问题依旧存在,广大青年选调生要执稳一心为民的“金镰刀”,谨记“手中刀”乃“民所赋”,敬畏党纪国法,坚守基本底线,不逾法纪“鸿沟”,把握好民之所向,只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挥镰“山间”,除荒草、排隐患,畅通群众治理参与渠道。一张药方不可治百病,一种模式不可解万题,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不能“一刀切”,搞“清一色”,要主动深入走访调研,广纳村情民意,“理”出基层治理新路,推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模式,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将乡村治理共治共建“新路”修到群众“家门口”“心坎上”。
作者: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山盆镇李梓村选调生 余会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选调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