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序无言,花落无声。转眼到村任职已近两年时间,从初入基层的茫然无措,到淬火百炼的从善如流,我始终用心用情用力在许家桥这片热土上苦练“功夫”。褪去了往日的青涩与稚嫩,收获了如今的喜悦与成长,也留下了无悔的青春足迹,更让我练就了“能说”“会写”“善干”的“好功夫”。
第一招:磨练嘴皮子,练就“能说”真功夫。选调生长期面对一线群众,要努力培养与群众沟通交流的能力,始终做到说百姓话、抒百姓情、言百姓事,真正地融入基层、融入群众。还记得刚开始到村里去农户家核算收入时,因不懂乡情村情,又缺乏沟通经验,拿着一沓表就跑到村民家问东问西,结果可想而知,村民们对此感到非常反感,说话态度也很冷淡,“家里就这些收入,再算不出多的”“算来算去还不如给我申请点政策来得实惠”,不管和村民们怎么解释,他们就是无法理解,起初的工作很难开展。就在多次吃瘪后,我意识到与群众打交道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学会使用“群众化语言”,用群众听得懂、易于接受的“白话”“土话”和他们打交道。后来,我一进屋就先跟伯伯阿姨、大爷大妈们唠唠家常,“老伯,吃饭没呀?”“阿姨,最近身体好些没呀?”“大爷,门口的柚子树是您的吧,果子结得蛮好呦。”慢慢地就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哎呀你别说,最近老毛病又犯了,好几天没下地了……”在你一言我一语的闲聊中,收入采集工作便顺利完成了。再到后来,村里人见到我之后都能笑着招呼一声:“小廖,你来啦!”我从一个外来的稚嫩大学生,成为了永寺山村的“自己人”。
第二招:勤练笔杆子,练就“会写”真功夫。写材料是年轻干部的敲门砖与必修课。作为一名选调生,更要着重将能写会写作为“金刚钻”和“看家本领”,将“以文辅政”作为写作追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写作的能力水平,努力成为一名“笔杆子”。当然,笔杆子也并非一日练成,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千锤百炼的过程。“小廖,明天有领导来调研,你结合我们的工作把汇报材料再改一改。”“珈乐,这边有个报告要写,你先尽快拟个初稿……”初次接到这种任务时,我是有些胆怯和紧张的,总觉得自己“脑子没货”“肚子没墨”,憋了半天写了两段话,删删改改又回到原点。因此,研究如何把材料写好成为了我到村后的又一工作重点,我开始全方位搜集各类写作素材,通过查阅往年档案与总结报告充分了解各类信息与数据,经常阅读人民日报、半月谈、共产党员网上的优秀文章,从“模仿”开始,一步一步培养自己的写作思路与行文逻辑,并且不放过任何一个锻炼写作的机会,哪怕是一篇很简短的发言稿,我都会精雕细琢、反复修改,绞尽脑汁遣词造句,有时候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日复一日地完成拟稿、磨稿、过稿、定稿,参与党委政府各类文稿撰写并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后,我也慢慢地尝到了这份“苦差事”的甜头。
第三招:锻炼脚丫子,练就“善干”真功夫。基层工作纷繁复杂,不是单纯待在办公室就能做好的。只有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才能获得第一手信息,了解最真实情况,从而理清工作思路,提升服务效果。所以平日里不管工作多忙,我都会下村来到农户家串串门,前往田野间放放风,在虚心学习农务常识的同时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走访与交谈的过程中,我会从中发现很多的问题与灵感,例如耕地恢复的实际应用问题、秸秆禁烧的治理矛盾问题、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局等等,这些都为我的国情调研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角,这些也都是坐在办公室感受不到的。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作为扎根基层的选调生,只有做到“迈开腿”“深调研”,坚持把问题带上来、把实干带下去,才能结合本地实际谋划出发展的新招、实招和管用之招,才能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切实帮助老百姓解决生产生活难题。
两年的磨砺,有骄阳炙烤下的汗流浃背,有疾风骤雨里的泥泞裤腿,有晒黑的皮肤,有磨起的手茧,但我永远记得工作之初我们领导跟我讲过的一句话,那就是“吃亏是有亏在的”,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未来,我将继续秉持扎根基层的初心,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专注、“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切实把基层“大家庭”的“家底”摸熟、摸透,将练就的一身“功夫”悉数用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作者: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许家桥回维乡选调生 廖珈乐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选调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