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刚刚从大学毕业的我,通过贵州省选调生考试回到了家乡铜仁印江,在印江县杨柳镇担任杨家寨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就像竹子在生命的前“4年”会在“地下”默默积累向上生长的养分,到村任职的这“2年”对我来说同样是在积累“生命能量”,在基层广袤“沃土”上扎根、扑身、沉心,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
扎根杨家寨,深入田间村巷,“经风雨”磨炼意志。作为一名刚从“家门、校门”走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我“初生牛犊不怕虎”,相信自己能够“拿捏”村子里的工作,但现实的“巴掌”来得很快。起初在村开展工作时,由于工作经验不足,政策不熟、村情了解不深,面对矛盾纠纷调解、“两险”征缴、肉牛养殖厂项目规划建设等工作大部分时间处于“看”的状态,心理上生焦虑、自我怀疑情绪,急于“担重任”“做大事”“见成绩”。在黄支书的引导下我从入户走访开始,把村子当成了“自己家”,1个月时间里跟9个村民组139户在家群众“碰了面”,着眼于影响群众幸福感的细枝末节,用他们听得懂的话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解说,在面对面交流中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被26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和42户脱贫户亲切地称呼为“小柳同志”。基层工作事务繁杂,处处皆学问,到村之初虽遇诸多难题,但我牢记在参与的每一项工作中用心理解感受,破除了迷茫焦虑怀疑情绪,思想从“杨家寨村”转变到了“我们家”。
扑身群众中,走上宣讲舞台,“见世面”锻炼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发挥沟通的纽带作用,倾听民情,传达民意,是到村任职选调生的核心职责。任职以来,我坚持党建引领,借助“三会一课”、支部活动日等机制载体,用乡亲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政策宣讲、普法文艺汇演,把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解答出来,让党的创新理论、党委政府工作部署以及惠农政策真正落到人民群众“头顶上”,做到群众明白政策、支持政策。聚焦群众需求,打造“党建+寨管家”乡村治理模式,建立9支“村管事”队伍,明确各队伍在乡风文明建设、矛盾纠纷调解等方面的功能职责,实现全村事事有人管。深入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全村划分3个三级网格、22个联户,将村“两委”班子、支部党员、“五老”人员等工作力量分组分片配置到每个联户中,打通理论宣讲、政策宣传的“最后一米”,传递群众所思所想,帮助群众纾困解难,提升基层治理实质成效。
沉心千条线,推进乡村振兴,“长才干”做有所成。在600多个日日夜夜里,我从疫情防控信息摸排,到扎实开展村内党务工作;从开展各类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到动态监测脱贫户情况;从凝冻天气群众生活保障,到参与森林火灾扑救;从落实惠民利民政策,到帮助贫困户申请生活补贴,桩桩工作打磨了我的心性、件件事务锤炼了我的本领,使我学会了冷静分析和理性思考,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不再盲目行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我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紧紧围绕“3+1”保障,坚持“入户更要入心”,常态化开展防返贫预警监测和动态帮扶,每月至少走访2次帮扶户,每季度走访1次全村困难群众,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万元以下实现清零。每天用脚步厘清工作基础逻辑,做到勤学善思,面对急难险重时,我不再是那个只会跟着“看”的小伙子,而是第一时间响应组织号召,“撸起袖子”干,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在实干中提升,努力在基层发展的时代机遇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两年的驻村经历是我难忘而宝贵的财富,让我的根扎得更实,步迈得更稳。接下来,我将继续用脚步丈量这片热土,唱出基层“选调声”,共奏乡村“新乐章”。
作者: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杨柳镇杨家寨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柳标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选调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