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广大青年:“要不怕困难、攻克难关,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正所谓“脚上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沉淀”,基层的发展前景广阔、基层的舞台大有可为,在新时代新征程,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选择基层、热爱基层、扎根基层,胸怀“报国志”、脚踏“泥土香”,将青春华章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2019年,刚刚离开象牙塔,我便有幸加入选调生这个大家庭,来到了四川省仪陇县大寅镇西华村,从初识到渐知,从懵懂到熟悉,从初来乍到的“小白萌新”到干劲满满的“工作能手”,从技术不精、业务不懂、规矩不清到干工作的得心应手和风生水起,我用心聆听、用情诉说、用智研读、用笔记录,努力在基层的“听、说、读、写”中汲取智慧、锤炼品格,逐渐在这片辽阔的基层天地中扎根成长,与这片红色土地、这里的人们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一路成长、一路“蜕变”,找到了心中的“梁家河”。
“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倾听民声,是尊重亦是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善于换位思考,走进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准确了解群众的所忧所盼。”群众的想法最质朴,群众的意见最真诚,群众的建议最直接,群众的“呼声”是改进工作的“秘籍宝典”。要多听听群众的急点难点,要直奔问题去,到群众意见多、困难多的地方去,深入了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堵点,从群众的呼声中寻找问题根源、求解问题答案,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让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及时反映,老百姓的话匣子打开了,我们的工作也就好做了,有目标了。要听听群众的喜点乐点,把人民呼声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尺,带着同理和共情去倾听群众的呼声,把一些好的经验做法进行固化,及时纠正不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法,切实提高工作的针对性。
“说”——走村入户雪无痕,促膝交谈闻民声。善于交流,是勇气亦是智慧。初到村里,群众口中质朴的方言仿佛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村民询问我业务怎么办理、纠纷怎么处理,我只得为他们泡上一杯热茶,急匆匆地去喊其他村干部,这让我真切体会到了空有一身“学问”却无从下手的“窘迫感”。“言百姓话,抒百姓情,说百姓事儿”是选调生扎根基层的必修课。语言关是选调生到村任职要面临的第一道坎。听得懂本地话、吃得惯农家饭、进得了群众门,才能算得上真正适应了农村的工作环境。要自觉转变思想,不能把到村任职当作短期锻炼、临时“镀金”,更不能“蜻蜓点水”,从“你们村”到“咱们村”,真正做到不仅人在村心更要到村。要努力克服语言障碍,学会听“群众的语言”,多使用“群众化语言”,用群众听得懂、易于接受的“白话”“土话”和他们打交道。要主动和村社干部进村入户访民情,主动与乡亲们拉家常、交朋友、认亲戚,融入“大家庭”,增进“鱼水情”,只要把自己当“村里人”,群众就会把你当“家里人”。
“读”——千卷书中拾珠玑,万卷经中领真知。习读实践,是学习亦是进步。习近平总书记说:“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广大选调生要时刻保持“本领恐慌”和“空杯心态”,把学习当成一种自觉,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不断通过学习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把科学理论转化为指导实践、提升本领的强大力量,将书本的力量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我在基层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要多读“无字书”,抱着当小学生的姿态,在基层磨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做事能力、成事能力,多观察,多下基层,提升群众工作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在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用实干实效赢得群众的真心“点赞”。
“写”——笔耕不辍翰墨情,不曾硕果也满枝。书写村情,是记录亦是向导。读民情如观海,浅处见鱼跃,深处知汹涌。我踏入田间地头,细致观察、亲身感受、用心体验,无需矫揉造作的华丽辞藻,只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录下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要有“想提笔”的意识。选调生要明确写作的重要性,准确把握写作不仅是工作所需,也是成长所求,更是时代所趋,唤醒自己的写作意识,培养想提笔、愿提笔、爱提笔的习惯。要有“敢提笔”的勇气。选调生要敢于尝试、勇于提笔,握紧“笔杆”、锤炼“笔力”,而后“笔头生花”。要有“勤提笔”的自觉。提高文字写作能力绝非一日之功,选调生结合好驻村、挂职等基层工作中的具体事情,用“写”来发表正确观点与见解,在持续写、一直写的练习中获得写作心得,从而找到扎根基层、助力振兴的好经验、好做法。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今后我将以“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精神,把“向下的根”扎得更深,把“奋进的蹄”扬得更急,把“群众的情”系得更紧,用辛勤的汗水在这片基层沃土书写好群众满意的答卷!
作者:四川省仪陇县县委组织部 王稳
来源: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选调生网